“当时的初衷非常简单,只是觉得留下血样,也许就能够有机会帮助一位患者渡过难关,没有考虑更多。”小叶回忆道。
采集室内的血液分离机持续低鸣,小叶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出,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被输回体内。她平静地躺在采集床上,鲜红的血液在透明的导管中流动,成为连接两个陌生生命的纽带。
2025年8月25日上午,30岁的小叶在驻京部队某医院细胞采集室内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。四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中,她始终保持清醒和平静。这些“生命种子”将于当天被送往外地,输入一位14岁血液病女孩的体内,为她带来重生的希望。这也使她成为全国第20905例、北京市第765例、朝阳区第10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小叶是一名职员,马上即将入职一家新单位。早在2016年12月,还是研究生三年级学生的她在献血时,看到可以直接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宣传,便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血样。几个月前,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给小叶打来电话,说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。一瞬间,小叶感到有些茫然。“人海茫茫,配型成功的概率其实很低,大多数志愿者或许一生也不会真的有捐献这一天。”
“当然我觉得能帮助患者是好事,但另一个角度来说,捐献就意味着远方有一位患者罹患血液病,也让我感到难过。”她坦诚地说。当时正在准备入职体检的小叶,在详细了解捐献流程、通过入职体检并征得新单位同意后,经过慎重考虑,最终做出了捐献的决定。作为独生女,小叶没有将捐献的事情告诉远在老家的父母。“想必说服他们同意我捐献并不容易,即使成功说服,彼此相隔千里,也只会让父母白白担心。”她打算等捐献结束,身体彻底恢复后,再向父母坦白。“相信那个时候,他们看到我的身体已经恢复,了解我的心路历程,也会为我感到自豪的。”小叶微笑着说道。
当被问起为什么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时,小叶有着独特的感悟:“世界上竟然有完全陌生的人,和我的某一部分基因全相合,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缘分。”“从这个角度看,虽然我和你素未谋面,但可以说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,如果我帮助你,那也等于我帮助了我自己。”这是她说服自己捐献的理由。得知自己帮助的是一位14岁的花季少女,小叶眼中禁不住泛起泪光:“希望小妹妹早日远离病痛,顺利康复。她的人生画卷才刚刚展开,还有很多属于她的风景和机遇,祝愿她能够享受健康、美丽、精彩、有价值的一生。”
采集结束后,小叶轻轻活动了下有些僵硬的手臂,注视着那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悬液——那是她送给陌生女孩的生命礼物。“既然目前正好有时间、有精力、有条件做一件能够帮助他人的事,那么我是否认识这个人,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因素。”小叶说。
区红十字会专程对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小叶进行了慰问,对她的大爱善举表达了崇高的敬意,嘱咐她好好休息并祝她幸福健康、事业有成。